冬至(Winter Solstice),又稱為“冬節”、“長至節”、“亞歲”等,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節氣,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。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,起源于春秋時期;中國古代使用土圭觀測太陽,測定出冬至,時間在每年公歷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間。
黃帝內經》載:“腎臟為封藏之本,精之處也。”既藏先天之精,亦藏后天之精,具有藏精和主管生長發育與生殖的功能,與自然界冬季相應。冬季自然界陽氣內藏,天寒地凍,萬物閉藏,最利于人體陽氣與腎精的閉藏。同時冬季戶外寒冷,人們少動而多食,人體吸收功能強盛、合成代謝旺盛,可以很好地涵養陽氣、培補精氣,因此冬季養生最宜養腎臟。
早臥晚起 適度運動
冬季養生應遵照《黃帝內經》中“早臥晚起,以待日光”原則。冬季屬閉藏之季,要進行運動鍛煉,但不宜運動過度。同時運動不宜出汗太過,以免損傷陽氣,傷害腎精,違逆冬“藏”的養生要求。早臥早睡可保證充足的睡眠,有利于陽氣的潛藏、腎精的積蓄。晚起床、遲外出,以待日光,則能躲避嚴寒,避免寒邪挫傷陽氣、損傷腎臟。
去寒就溫 護衛陽氣
冬季氣候寒冷,陽氣閉藏,人體陽氣與腎精亦處于蓄積的時期,飲食宜溫熱,應以藏熱量為主。所以冬季飲食應多選含有優質蛋白質與有防寒保暖作用的食品,如雞肉、牛肉、羊肉、狗肉、蛋類,核桃、栗子以及桂圓、紅棗等甘溫食材,或藥食兩用中藥,這些都是絕好的冬季應季養生食品。
冬季腎臟當令,腎氣偏旺,而腎屬水、味咸,心屬火、味苦,腎強則易于傷心,因此冬季飲食養生還要“多食苦,少食咸”,如堅果炒黃稍焦微微顯苦,既補腎,又清火,最宜冬季食用。
冬季進補 秋冬養陰
冬季或是冬至節氣前后是進補強身的最佳時機。冬季進補,是因冬季是潛藏的時節,由于氣候寒冷,人體對能量與營養的要求較高,同時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對較強,故適當進補不但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,而且還可把營養成分儲存在體內,為來年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。